王贻芳院士: 打破PI制,探索矩阵式管理模式

王贻芳 科学网 2022-10-10 20:07 发表于北京文 | 王贻芳(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)
长期以来,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大多实行课题负责人制(PI制),PI制有其优点,但是,对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(以下简称高能所)来说,PI制在适应大科学研究模式时会出现很多问题。

高能所是中国科学院承担大科学装置相关任务较多的研究所,目前在建和建成运行的大科学装置有十几项。曾经,高能所采取的也是PI制管理方式,但随着大科学装置项目增多,研究所出现了难以同时完成多个大项目,难以调动课题组参与建制化基础研究和大科学装置建设的问题。
因此,从十多年前,高能所就开始尝试打破PI制,将课题组转变为行政组,再根据大科学装置项目任务从行政组抽调人员组成临时项目组,项目结束后项目组解散。
我们将这种科研组织模式称为“矩阵式管理”,它包括一横一纵,横向是行政体系,按照专业领域将研究人员划入不同的研究室和行政组;纵向是项目体系,根据不同项目任务组成项目组,包含项目指挥部、分总体、系统和分系统等具体单元。
矩阵式管理不仅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、研究和管理打开了通道,也有助于科研人员个人的学术发展。由于行政组依据专业来划分,因此,物理研究、探测器研制还是机械、控制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员,都可以与同行讨论学术和业务问题,使个人专业能力得到提升。
这种管理方式与国际上相关大型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非常相近,但它也存在一个隐患,即可能出现“大锅饭”“养懒人”的问题,因此我们配套了严格的考核体系。
高能所的考核体系以机构发展战略为核心,以提升研究机构竞争优势、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、用人部门考核与所级考核相结合、部门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,在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,实行分类考核;考核方式、指标与程序公开公平公正、简洁易行;考核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,保证激励的有效性。
比方说,为实现这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考核,我们组织评委会,不设前提,没有定式,被考核人以自己认为最合适、最能显示自己水平和成绩的方式,报告自己的工作内容、成绩、进展或是思路、过程,由专家评委们评判其成果、水平、价值、前途及意义,任何个人都不能干预评委会的评价结果。
总的来说,高能所现行管理制度包括两大块,一是矩阵式管理制度,二是考核评价制度。这套制度从开始试行到可以顺畅执行,我们大概摸索了五年左右。
目前,高能所已经实现了建制化的科研组织模式,全所一盘棋,无论是面对几百人的大项目,还是几十人的小项目,组织起来都可以游刃有余。
(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倪思洁采访整理)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